“十四五”时期河南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高亚宾 李晓沛   河南省信息中心   


数字经济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信息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近十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技术支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党的十九大以来,数字经济上升为成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河南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出全面提升数字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数字强省。

一、国内外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特点

(一)世界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特点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世界经济已进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显著特征的发展新阶段,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

1、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新动能。2018年,全球数字经济总量超30.2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其中80%以上国家数字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同期GDP增速,美国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超60%,英国、日本等国家数字经济比重均超过50%。根据联合国《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过去十年,全球信息通信技术服务和可数字化交付服务的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整体服务出口增长速度,2018年全球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出口2.9万亿美元,占全球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

2、欧美等发达国家前瞻布局数字经济发展。欧美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2015年以来,美国先后发布《数据科学战略计划》《美国国家网络战略》和《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欧盟发布《欧盟人工智能战略》《通用数据保护条例》《非个人数据在欧盟境内自由流动框架条例》等一系列政策,英国实施《数字宪章》《产业战略:人工智能领域行动》《国家计量战略实施计划》等一系列行动计划,日本发布《日本制造业白皮书》《综合创新战略》《集成创新战略》《第2期战略性创新推进计划(SIP)》等,在前沿技术研发、数据开放共享、隐私安全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前瞻性布局。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在各个领域推行“美国优先”政策,加大对他国数字经济企业的疯狂打压,旨在加强国际数字贸易新规则的控制权和话语权。

3、数字技术和资源向大型高科技公司高度集中。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报告指出,全球数字经济活动及其创造的财富增长迅速,且高度集中,目前美国和中国占有超过75%的区块链技术相关专利,50%的全球物联网支出,75%以上的云计算市场。数字产业是典型的网络效应产业,最终行业中1-2家企业占有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大型高科技公司的规模和数量成为一个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19年,全球70家最大数字平台公司中,七个“超级平台”占总市值的2/3,依次是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脸书、腾讯和阿里巴巴。全美市值超3千亿美元的5家公司(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全部为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其中谷歌拥有90%的互联网搜索市场,脸书占全球社交媒体市场的2/3。我国腾讯旗下的微信拥有超过10亿活跃用户,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解决方案和支付宝几乎占据了整个移动支付市场,阿里巴巴还占据近60%的中国电子商务市场。

4、数字安全领域投入不断加大。随着竞争主体由企业竞争转向生态竞争,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价值链环节被攻破,都有可能导致攻击技术沿着价值链“传染”,最终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的连锁损失和崩溃。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安全技术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企业对数字安全的重视程度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纷纷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并设立首席安全官岗位,持续加大对数字安全的资金、人员、技术的全面投入。

(二)国内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特点

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 2017年3月,数字经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标志着数字经济发展将进入快车道。

1、数字经济规模快速壮大。近十年来,我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已由2011年的9.5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占GDP比重从20.3%提升到36.2%,年均增长15.6%,高于同期GDP增速约7.9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

2、各地抢滩布局数字经济制高点。沿海发达省份都把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强省作为掌握未来竞争主动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头号工程,中部、西南省份也倾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产业,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行动方案,超前布局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城市新一轮竞争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杭州市出台数字经济专项行动计划和政策,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福州市全面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持续举办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西安市提出“向全球数字经济第一方阵迈进”的目标。从总量来看,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福建、湖北、四川、河南、河北、安徽、湖南等省份数字经济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从占比来看,北京、上海数字经济在地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数字经济GDP占比已超过50%。

3、数字经济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成为主攻方向。在新基建的推动下,各地普遍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先进制造业升级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未来,数字技术将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两股力量的推动下,更加全面和系统地向传统产业扩散与渗透,产业的边界被打破,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整合重构。

4、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随着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河南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省以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引领,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成为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数字经济占 GDP比重在全国偏低。2019年,我省数字经济总量1.51万亿元、居中部地区第3位,居全国第,占GDP的比重为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而作为第一梯队北京、上海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第二梯队的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4省均超过40%,第三梯队的重庆、山东、湖北、河北、广西、辽宁、四川等7省(市)均超过30%。在数字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的12个省份中,我省占比排名最后。

1.png

图 1 数字经济超万亿元省份占GDP比重

 

(二)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不高。智能制造整体水平偏低, 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控设备联网率分别为46.6%和37.5%,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11.9个百分点;全省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不足100家,仅为广东省的6.9%,少于中部的安徽、湖北等省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自动化生产线改造、财务、办公、采购、销售等单项应用,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比例仅为15%左右;中小微企业、传统行业企业数量众多,企业数字化理念和能力不强,生产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较低,“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等问题突出。

2.png  

图2 部分省份互联网平台相关企业数量比较(家)

 

(三)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我省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短板,企业家精神等与发达省(市)有较大差距,人工智能、区块链、新零售等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原创少,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领域缺少创新龙头企业。 2019年,全省R&D投入强度1.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8位,居中部地区第5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88件,仅是全国的28.3%。

3.png  

 

(四)本土市场主体培育不足。一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相对匮乏,平台投资孵化和数字生态构建是数字经济爆发增长的源动力,而我省平台型企业严重不足,缺乏像华为、蚂蚁金服、滴滴出行、京东等引领新兴业态的本土企业;二是数字核心产业存在规模偏小、层次偏低、产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缺少新锐企业;三是数字新业态独角兽企业尚为空白。根据胡润研究院报告显示,截至 2019年,国内独角兽企业227家,其中北京93家、上海47家、杭州和深圳各20家、南京11家、广州8家、香港5家、成都4家、重庆和青岛各3家,而我省企业无一入选。

(五)数字经济人才短缺。目前,我省创新发展数字经济的人才智力资源紧缺,尤其是复合型、高端型人才缺口较大,人才集聚能力相对有限,发展数字经济的智力支撑亟待强化。一是信息技术人才总量偏少。据统计, 2019年郑州市信息技术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约为10万人,而同期杭州市从业人员超过65万人。二是复合型人才缺乏。产业数字化需要大量既懂信息化又懂具体产业发展规律的数字人才,但全省缺少影响力较强的研发机构和知名高等学校,高端人才聚集水平低,具有“数字 ”行业应用经验的人才紧缺,尤其缺乏精通信息化与生产制造的复合型人才。三是高端人才引进培育不足。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并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高端人才或团队数量偏少。郑州市科研技术人员总体数量和薪酬水平低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发达地区,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洼地效应尚未形成,人才队伍结构性短缺成为制约郑州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 “十四五”时期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结合国内外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特征, “十四五”时期,推动我省建设数字经济强省、打造中西部数字经济发展高地,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协同发力。

(一)固根基,完善提升数字基础设施。高速高效、互联互通的网络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十四五”时期,要率先弥补我省数字经济存在的基础设施短板。一是尽快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和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优先实现5G网络在交通枢纽、产业集聚区(园区)、热门景区、核心商圈等区域深度覆盖,尽快形成覆盖城乡的5G网络。加快推动IPv6建设,布局推广NB-IoT,优化郑州、开封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全面改造升级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二是建设大数据中心。依托郑州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加快建设国家级大型数据中心、区域分中心,打造全国区域性数据中心枢纽。继续加快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支持有条件的省辖市建设数据存储中心,在重点行业、知名企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内建设一批绿色数据中心。三是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枢纽。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等重大机遇,依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原数字港,加强与国内数字经济重点区域和先进城市的协同联动及优势互补,推动各类数据资源和创新资源向郑州汇聚,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为全省乃至全国数字经济发展赋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突出抓好“四条丝路”建设,打造“数字丝绸之路”的战略枢纽城市。

(二)强支撑,集聚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紧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带来市场再布局的历史机遇,争取在数字经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关键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一是打造郑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基地。依托郑东新区智慧岛、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进一步提升黄河鲲鹏产业生态链,打造 “智能终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强化数字经济发展“硬核”支撑。把握数字技术变革趋势,抢先布局5G、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物联网、区块链等产业,推进前沿新兴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增强新技术的带动效应。二是壮大省辖市数字经济应用产业园区。依托其他省辖市大数据产业园,引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数据骨干企业,发展大数据采集、存储、挖掘、分析、管理等相关产业,支持企业面向全省提供大数据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三是加快发展融合型数字新产品。推动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推动汽车控制芯片、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应用,建设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中心。围绕制造业强省建设,大力发展网络化、智能化成套装备和工业机器人,提升高端装备水平。围绕消费升级,大力发展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电,推动传统家电和各类电子消费品的智能化转型。

(三)抓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大对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和开展研发活动,力争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一是抓前沿关键技术突破。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网络数据安全、集成电路等领域为重点,加快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数字化制造、数字农业、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政务、数字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等领域,打造一批自主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二是抓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强化对基础前沿关键技术的测试验证,在云计算、大数据、 5G、“城市大脑”、智能网联车、网络安全攻防靶场、量子计算等领域,积极承接和布局建设国家级大科学装置与试验验证平台。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在郑州、洛阳等地设立数字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通过政府采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加快就地产业化,推动数字数字技术迭代和成熟。深化高效、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三是抓数字技术标准制定。加强政府、行业协会、领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家数字经济术语、新技术和数据格式、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等领域的标准制定,加快形成业界共识、实现兼容和互联互通。

(四)促应用,赋能产业升级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下,发挥数字经济牵引、赋能、撬动作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速培育新经济高质量增长动力。一是推动产业数字化。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持续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鼓励产业集聚区、制造业企业 “上云用数赋智”发展,建设一批数字园区、数字工厂。鼓励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领域数字化提升,完善“云、网、端”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围绕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建立农业云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质量追溯数字化。二是推动城市场景数字应用。围绕解决城市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加快建设智慧城管、智慧监管、智慧交通、智慧公安、智慧环保、智慧消防、智慧应急、智慧信用、智慧扶贫、智慧住建,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三是推动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布局和应用,提高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如“5G 医疗”、“人工智能 医疗”、智慧教育云、“物联网 环保”、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

(五)优环境,构建一流数字经济生态圈。创造公平竞争发展环境,推动产业政策与国际经贸规则接轨,减少政府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当干预,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是优化开放环境。研究制定政府数据开放制度规范,推动企业登记、交通、信用评价等不涉及国家安全的公共数据向企业开放以及各地区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推动制定数据权利归属、数据交易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全省统一的数据交易市场,鼓励企业间的数据连接与交易共享。二是优化投资环境。继续办好数字经济大会,积极承接国内外数字产业转移。坚持非禁即入,进一步拓宽投资来源渠道,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投资,在基础电信运营等方面去除各类限制民营企业进入门槛。三是优化人才环境。深入实施 “中原英才”计划等各类引才引智计划,全力引进数字经济领域科技领军人才。依托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建设国际数字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引进培养一批创新人才,集聚一批互联网工程师。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设立河南数字经济研究院,加强数字经济领域交叉学科建设和产教深度融合,加快培养一批复合型、实操型人才。四是优化安全环境。规划建设“数字安全谷”,研发推广拟态防御、态势感知、数据加密等网络安全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快推动数据安全等服务业发展,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自主可控网络安全产业和数据安全服务业中心。五是优化法治环境。借鉴发达国家和广东、浙江等省数字经济立法的经验,着眼于促进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等涉及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加快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立法工作,建立全面、规范、有序、包容和审慎的网络治理体系,在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民群众和国家利益,实现科技向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